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助理,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案卷和密密麻麻的法律条文,我时常困惑:司法工作是否就是机械地适用法律?直到读完陈碧教授的《正义的回响》,这是作者的一本短篇时评合集,这种形式恰好印证了书名,那些跃然纸上的案例和充满温度的文字,让我对司法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。
书中讨论的都是一些真实案例,在指出这些案例背后的法律关系后,阐述自己的理解与思考。通过这些真实案例能够让平民老百姓感受到法律的温度,是一种更为生动的普法教育,更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。
书中"正义不是冰冷的逻辑"一章让我深有感触。记得去年处理一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时,双方当事人为了该土地争执不下。起初,我认为这不过是个简单的合同案件,准备按照常规程序处理,但书中"司法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"的论述点醒了我。后来我跟随法官多次实地勘验,组织村干部参与调解,最终促成双方各退一步达成和解。当看到两位当事人握手言和时,我真正理解了书中说的"正义的实现需要法律智慧,更需要生活智慧"。
在"程序正义的温度"一章中,作者对司法人文关怀的阐述让我反思自己的工作。曾有位七旬老人来立案,因材料不全被退回,看着他茫然无措的样子,我想起书中"司法为民不是口号"的告诫,主动帮他整理材料、填写表格。老人临走时那句"姑娘,谢谢你!"让我明白,司法工作不仅是适用法律,更是在每一个细节中传递法治温度。
最触动我的是"裁判文书的说理艺术"部分,过去撰写文书时,我常陷入"重结果轻说理"的误区。受书中启发,在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中,我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裁判理由,既讲法理也讲情理。当事人收到判决后专门来信,表示“虽然败诉,但心服口服"。这让我体会到,好的裁判不仅要合法,更要让老百姓看得懂、信得过。同时也点醒了我,让我更加注重对生活及热点案例的思考,弄清背后的法律关系,也让自己在今后的审判工作中能得心应手。
《正义的回响》像一面镜子,照见我工作中的不足,也指明了前进方向。作为新时代的法官助理,我们既要精研法律,做专业过硬的"法律工匠",更要心怀百姓,做传递温情的"司法使者"。在未来的工作中,我将以"如我在诉"的意识对待每一起案件,让正义不仅实现,还要以看得见、感受得到的方式回响在当事人心间。